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437
“不到长城非好汉。”坐在轮椅上的他,从小也有一个登上长城的“好汉梦”。而这个梦想,对于患小儿麻痹症而导致双腿残疾的他,“有些遥不可及”。他说:“过去我们肢残人出行都不简便,更别说爬长城。”
38年前,第一次出门远行的他,坐了23个小时绿皮火车,从家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来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。在3位热心游客“连搀带扶下”,拄着双拐的他,第一次登上了长城。
“圆梦”那一刻,此前方才经历婚姻破碎、店铺倒闭都没掉一滴泪的他,“瞬间激动得泪流满面”。再忆往事,已是64岁的他,对许多细节仍然记忆犹新:一遍遍抚摸着砖墙,一次次向大海远眺……最后,没舍得吃早饭的他,却坚持花钱在长城上拍照,将这一幕定格。“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‘站’了起来,不管从身体上,仍是心理上。”
上下两千年、纵横数万里的中国长城,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和众志成城、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。登一次长城,当一次“好汉”,是许多人的梦想。
2014年,一个肢残朋友的忽然离世,让他深受触动。他说,朋友生前时常说梦想之一就是登长城。也是从那时起,他开动想着帮助更多肢残人“圆梦”。
经过9个月的联络、筹备,在2015年第二十五个“全国助残日”之际,由他倡议发起的“圆肢残人登长城之梦”公益举动在山海关举行。10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肢残人士,在志愿者帮助下共同登上了长城。看到“有人趴在城墙上放声大哭,有人高喊着‘我是好汉’”,他觉得“干了件有价值的事情”。
2025年5月17日,在第三十五个“全国助残日”前夕,坐在轮椅上的他,又一次陪同来自海内外的肢残朋友登上了长城。看着长城上近年新建的无障碍通道,他笑着说:“过去登长城必要三四名志愿者抬一个坐轮椅的朋友,如今简便多了。”
从2015年至今,在他的单位下,共有来自中国、尼泊尔、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段的1972名肢体残疾人在山海关圆了“好汉梦”。他说,最动人的风景不在峰顶,而在携手攀登的每一步。一些外籍肢残人士在登上长城后,“说喜欢上了中国”。
沙哑的嗓子、充满血丝的眼睛……连日来的单位联络,让他即便“打起意志接纳采访”,却仍然难掩疲惫之态。这几天,他每天只可休息4个小时。
5月19日,参加登长城系列举动的各地肢残人士陆续返程。目送着一批批朋友离开,他说,现在最想做的事情,就是全部举动结束后“回家好好睡一觉”。
他以为,1972次“圆梦”背后,是中国近年来无障碍条件搭建的快速进步,助力更多残疾人“出行自由”。从高速公路拥护区加设无障碍平台、高铁开设无障碍车厢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条件搭建法》的颁布执行,“近年来国家的残疾人民间确保制度和关爱拥护体系愈发健全,让徐徐多残疾人朋友能够顺利‘圆梦’”。
圣采儿的神秘新角色:植入于历史与现实中的奇异力量的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