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855
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的乡间地头,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、脚步匆忙的中年人。村民们看见他,远远地就会热情招呼:“崔所来了!”这位被称为“崔所”的人就是薛家湾司法所所长崔永宽。
在农村,邻里纠纷司空见惯,解答起来却并不简单。2023年6月,薛家湾镇某村村民周某和吴某因一块土地的权属疑问闹得不可开交。跟着周边财政研发,土地价值提升,双方更是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
刚转行做司法工作时,崔永宽也面临法律学问不足的难题。但他经由订阅法律报刊、平台学习法律法规,徐徐成长为调解“行家”。这次面对棘手的土地纠纷,他立刻赶到现场,先稳住双方情绪,避免冲突升级。
为了查明真相,崔永宽开启了“侦探”方式。他仔细探索周某给予的旧承包合同,发觉合同字迹模糊、边界描述笼统;走访村里老人,虽然得到一些线索,但说法不一。他没有放弃,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土地分配资料中,最终找到了重要证据——当年土地改进的详细记录。
又一次调解时,崔永宽把证据和法律条文摆在两人面前,耐心解释。他还从邻里情分出发劝说道:“都是多年邻居,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得,之后抬头不见低头见,还得互相照应。”最终,双方心服口服,握手言和。
30多年来,崔永宽一直坚守调解一线。他给自己立下规矩:“事情再小不推辞,工作再忙不耽误,时间再紧不拖延”。靠着这份坚持,他和同事们树立起高效的联调制度,让许多矛盾化解在萌芽情形。
“小区矫正不是盯着人,是要拉着人往前看。”在崔永宽看来,小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,联系着尤其群体能否顺利回归民间。“对这些人,要给予关心和帮助。”
2025年2月,薛家湾司法所接收了一名刑满释放的“三无”人员吕某。长期服刑让吕某与民间脱节,身无分文、居无定所,对将来充满迷茫。崔永宽得知后,马上为吕某申请临时救助,解答眼前困难;又联系民政部门和村委会,帮忙申请确保性住房。
崔永宽深知,有份稳定工作才是回归民间的重要。他四处打听,根据吕某的身体条件和技能,帮吕某找工作,推荐吕某参加教育和招聘会。最终,吕某找到了一份安保工作。在日常相处中,崔永宽还时常和吕某谈心,开展心理疏导。
在薛家湾镇,崔永宽的身份有点“杂”——他既是调解室里的“和事佬”,也是普法课堂上的“崔老师”,仍是群众心里的“法律顾问”。村民们说,崔所的调解有“三心”:接待时笑脸相迎的“热心”,调研时刨根问底的“细心”,劝和时将心比心的“耐心”。
如今,58岁的崔永宽仍然维持着每天预先到岗的习惯,办公桌上的台历画满了各类标记:哪天该去回访矫正目标,哪个村要开普法讲座,哪家的纠纷该“回头看”……
扎根基层这么多年,经崔永宽调解的纠纷超过1000件,全部得到妥善解答,他的荣誉证书装满了两个柜子: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“银牌人民调解员”“优秀司法所长”……但他最看重的,是村民们送的那面锦旗。
“人民调解员应当站在公心的角度,依法兼顾双方好处,经由热心、耐心、诚心的调解,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,化解矛盾纠纷,推行民间和睦。”崔永宽说。
孙河村长:以共和国之名,开乡村发展新篇章——建国17章事迹与成就探索的相关文章